【Start PR】運動經濟,豈止於經濟?
- Start PR
- 5 days ago
- 2 min read

香港運動經濟蔚然成風,已為旅遊業注入一股新動力。剛剛圓滿落幕的渣打香港馬拉松 2025(「渣馬」)便是一例,成功吸引逾 7.4 萬名跑手參與賽事,當中更有 1.5 萬位非本地跑手。部份跑手事前抵港研究路線或稍作適應,有的更會順道攜同家人好友一同暢遊香港,把在香港遊歷的片段分享到社交平台,吸引更多旅客訪港,締造無窮效益。
盛事掀起漣漪效應 為新發展社區注入人流
體育盛事能夠帶動經濟,已是不爭的事實,除了能夠帶來金錢收益,其實亦可令社區活絡起來,數年前舉辦的大阪馬拉松便是一例。當時領取選手包的位置略遠,位於夢洲人工島附近的Cosmo Square(コスモスクエア),一般旅客未必會特意前往該區觀光,惟大阪馬拉松主辦方於場地周圍佈置了運動用品數展覽,配以數以十計的美食攤檔,吸引選手駐足,讓選手亦在該區度過了一整個下午,留下美好回憶。
今年渣馬亦沿用了同一概念,一連四日於啟德體育園舉辦了首屆「渣打香港馬拉松博覽會」,場內固然有無數打卡點和攤檔,鄰近商場亦乘勢推出優惠,只要出示選手號碼牌,購物即可享有折扣。以上舉措相信已令啟德地區在短時間內活絡起來,加上日後啟德體育園將舉辦連場大型演唱會,該處成為東九龍一帶的新地標已是指日可待。
運動產生龐大無形價值 長線惠澤社群
另一方面,體育盛事也是創意的展示場,可以軟性輸出影響力,逐步建構文化價值。筆者猶記得十年前有水果商與東京馬拉松合作,推出香蕉獎牌,選手的基本資料、成績、水果商和東京馬拉松的標誌都會印在蕉身之上。這個行銷活動當年已令筆者印象甚深,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。回到香港,運動可以締造龐大文化價值的說法依然成立,講述山野賽跑挑戰的紀錄片《香港四徑大步走》至今已上映一個月,但每日依然有不少場次,早前更宣布票房已突破600萬,有關賽事更成為一時熱話。由此可見,運動與文創依然是密不可分,相得益彰。
運動經濟能夠為商界帶來收益,政界及NGO界又可以怎樣捉緊機遇?筆者認為政界及NGO界別可以乘勢鼓勵港人多做運動,長遠減低慢性病風險,比如由港府出資,NGO營運的十八區地區康健中心,最近就陸續推出「健康行返嚟」活動,讓各階層的市民都可以領略運動的樂趣,取得箇中的益處,獲益良多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