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Writer's pictureStart PR

【Start PR】面對傳媒,如何不再口窒窒?(下)

上回與大家分享了兩個面對傳媒的要點:貼題(預測記者會發問的問題)和真(真誠和真實)。事實上,除了要準備一個好故事,更要培養一個處理危機的意識,避免在記者面前感到一片空白,甚或落荒而逃。


1.地雷(預測敏感話題)

大家必須要謹記,不是所有問題都必須一一解答到底。受訪者必須提前分析和思考那些是商業秘密,又或是不便評論的敏感話題。我們曾有從事保險科技的客戶準備拓展海外新市場,但又擔憂「打草驚蛇」,讓競爭對手早著先機;也有客戶正為其產品的技術申請產權保護,而擔心預先公佈會被抄襲,最後我們都和他們商討應對方法。

就好像第一個有關保險科技的例子,我們不會提前預告拓展計劃的具體策略,更不會點明在哪一國家;反而只宏觀地說東南亞地區具有市場潛力,目前正在了解落戶的可能性。除了避免著眼於細節,更可有禮貌地和記者說當計劃落實之時,屆時可安排進一步的訪談。要知道及早了解禁忌的話題,才能預先準備一個不卑不亢的回應。


2.大氣候(了解相關社會議題)

企業不能只活在自己的世界,因為媒體會把世界帶到你跟前。接受媒體訪問前,當然要留意近日的時事和相關的社會議題,以防記者朋友殺一個措手不及。就例如早前「走飲管」的倡議在城中討論得熱哄哄的,飲品店開張自然要多作準備,「立場如何」、「有沒有相應措施」、「怎樣平衡顧客體驗和環境保育」等等,都是一些社會「逼」你回應的問題方向。

要回答這些問題,必要思考的是目標客戶的主流想法,然後計劃「鼓勵/補償措施」。棄用飲管對於支持環保的顧客而言,當然非常高興;但同時對某些客戶而言固然帶來不便,但如果店家首先安排鼓勵措施協助這一群客戶適應呢?例如:「走飲管,減一蚊」、「走飲管,儲積分」等等相對「易入口」的安排,不但避免得失群眾,又可以把論述拉到營銷策略上。

bottom of page